14岁的李鹏与毛主席谈论《三国演义》,主席赞赏道:这个娃娃真了不起
业务范围

你的位置:傲世皇朝平台 > 业务范围 >

14岁的李鹏与毛主席谈论《三国演义》,主席赞赏道:这个娃娃真了不起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21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1942年的一天,14岁的李鹏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的带领下,去中央机关食堂吃饭。巧的是,他们刚坐下,就碰到了来吃饭的毛主席和江青。

陈云和李鹏立马站起来和毛主席问好。毛主席仔细端详李鹏的脸,对这个生面孔感到很好奇。在陈云的介绍下,毛主席才知道李鹏是故人之子。

他坐在李鹏的对面,笑眯眯地看着李鹏,一老一少隔着一张桌子聊了起来。

毛主席的态度很亲切,没什么架子,李鹏心中的紧张感逐渐消散,想到啥就说啥,并且每一句都言之有物,让毛主席刮目相看。

一顿饭下来,毛主席对李鹏赞赏不已。他告诉陈云,李鹏这个娃娃很了不起,要好好培养,将来一定是个人才。

那么,毛主席和李鹏都聊了些什么呢?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?

自强不息的烈士后代

李鹏出生于一个革命之家,从小就泡在苦水里。

他的父亲是李硕勋是周总理的亲密战友,也是军中非常有名的指挥员和干部。可惜,在李鹏三岁的时候,李硕勋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,壮烈牺牲。

当时,李鹏的母亲赵君陶女士还怀着孕。丈夫牺牲,她挺着大肚子,牵着儿子的手,在中央的安排下从香港搬到上海。一年后,她又带着年幼的女儿,和儿子去了丈夫的老家——成都。

孤儿寡母的日子不好过,更遑论赵君陶不仅要照顾孩子,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条件,出入地下党组织,完成党交待给她的任务。
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李鹏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母亲的不容易。他性格乖巧听话,学习很努力,和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丝沉稳和内敛。

13岁时,李鹏被母亲送到延安,正式接受党的教育。哪怕革命路途危险重重,充满艰难险阻,赵君陶却还是希望儿子能加入共产党,像他父亲那样,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。

还未成年就离开母亲,李鹏没有哭闹,也没有害怕。他像一株迎风挺立的小白杨,扎根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,沐浴着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雨露,茁壮成长。

那时候,延安的革命前辈见李鹏小小年纪就离开亲人,对他疼惜不已。又因李鹏烈士后代的身份,大家都对他颇为照顾。这些前辈中,尤以周总理夫妇,对李鹏最为关心。

周总理和邓颖超结婚后没有要孩子,所有革命人士的后代,都是他们的儿女。李鹏到达延安后,周总理和邓颖超对他十分看重,在生活上爱护他,在学习上鞭策鼓励他,对他严格要求。

有一次,李鹏去周总理家玩,在周总理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名著——《唐吉诃德》,翻开阅读。

看完后,李鹏没有把书放回原位,而是随手一放。后来,周总理找了很久才找到这本书。为此,他批评李鹏做事不仔细,不严谨,这在革命工作中是非常忌讳的。人活一世,无论是大事小事,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做好。

这件事给李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吸取教训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一点点地沉淀,打磨自己的性子。

短短一年时间,李鹏进步飞速。十四岁的少年,思想已经很成熟了,待人接物也有了稳重之感。

也就是在这时候,李鹏遇到了毛主席。说起来,他们的第一次交谈,还是围绕一本书展开的呢……

毛主席的夸赞,金鳞岂是池中物

众所周知,毛主席是一位“三国迷”。在韶山冲读书的时候,他每天都抱着《三国演义》不撒手,看完了还要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们讲里面的故事。

毛主席讲的三国故事幽默风趣,通俗易懂,大人小孩都喜欢听,说他是 “三国故事大王”也毫不为过。

参加革命之后,《三国演义》依然是毛主席的心头挚爱。只不过,年少时的他看人物故事,现在的他则深入分析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,再活学活用,将其运用到革命斗争里。

可以说,毛主席的军事理论,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《三国演义》中提取的。

整整七十年,毛主席都没有停止过翻阅《三国演义》。即便已经看过无数次,却依然常看常新,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。

大概是《三国演义》的人物故事确实动人,李鹏在和毛主席差不多的年纪里,也迷上了这本书。

并且,他看书的时候,会跳出背景的框架,把书里的情节和所学的革命知识结合起来,形成新的感悟。简而言之就是古为今用。

也正是这个阅读习惯,让李鹏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。

1942年的一天,李鹏去杨家岭探望陈云,两人聊到傍晚。眼见到饭点儿了,陈云索性拉着李鹏,去食堂吃饭。

当时的延安有三种不同的伙食标准。一种是大锅饭食堂,给学生和普通的工作人员吃的;一种是中灶,给部队里的干部吃的;还有一种是小灶,就位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下一层,是中央领导人吃饭的地方。

陈云带李鹏去的就是小灶。两人点好菜后,回到桌子上等待吃饭。这时候,毛主席的身影出现在了食堂门口。

陈云和李鹏连忙站起来和毛主席问好。毛主席点点头,从容不迫地落座,视线落在了李鹏身上。

男孩子年纪不大,看着青葱稚嫩,见到他却不慌乱局促,已经有了一点深藏不露的气质。

毛主席看着李鹏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。他问陈云:“这小娃娃是哪里的?”

陈云回答:“他是延安大学中学部的学生,父亲是李硕勋。”

毛主席听到李硕勋的名字,想了一会,却没想起来。看着主席稍显迷茫的表情,陈云又急忙补充:“是世炎同志妹妹的孩子。”

赵世炎,中共早期领导人,赵君陶的哥哥。因革命工作的关系,毛主席经常和赵世炎打交道,两人是老朋友了。

说到赵世炎,毛主席可就太熟悉了。他眉飞色舞地说起了和赵世炎共事的岁月,说到一半儿的时候,他的神色恍惚了一瞬,语气变得低落。

“李硕勋同志啊,我想起来了。”毛主席喃喃自语,像是回忆,又像是在斟酌用词。

“他参加过南昌起义,后来牺牲了。”毛主席说完,看了一眼李鹏。

怕孩子伤心,毛主席干脆利落地转移了话题,询问李鹏的生活情况。比如在延安过得好不好,在学校里都学些什么,有没有困难等等。

李鹏知道毛主席在关心他,满心感动地一一回答。

看着李鹏乖巧的样子,毛主席不知怎地,想起了14岁的自己。

那时候,他虽辍学在家,却没有放弃书本,尤其爱看小说,经常沉迷于精彩的小说情节里,无法自拔。

14岁的毛泽东喜欢看小说,那14岁的李鹏呢?

毛主席想到这里,顿时来了兴趣。他问李鹏:“你看小说吗?”

李鹏听到这个问题,心中有点不安。毕竟,在很多人眼里,看小说就等于不务正业。可要他撒谎,他也做不到。

李鹏忐忑地回答:“看。”

毛主席兴趣更浓,问李鹏在看什么小说。

李鹏已经摆烂了,十分干脆地说自己在看《三国演义》。

这下子,毛主席是真的惊讶了。没想到哇,14岁的李鹏,居然和14岁的毛泽东看同一本书,这就是缘分的奇妙之处!

毛主席有一种找到知己的喜悦。他问李鹏:“你最佩服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哪个人物?”

李鹏不假思索,脱口而出:“曹操!”

毛主席拧了拧眉,这个答案倒是令他意外。他问李鹏为什么佩服曹操,李鹏的答案让他又惊又喜。

“曹操能团结干部。”李鹏说。

“哦?”毛主席一脸“愿闻其详”的表情,想让李鹏深入说一说。

他让李鹏举个例子具体说明,李鹏就拎出了《三国演义》里,曹操处置叛徒的那个情节。

原著中,曹操取得了官渡大战的胜利之后,抓到了很多通敌的内奸。

本来,这些人是死路一条,但曹操却并没有处罚他们,还烧掉了他们与敌人来往的信件,成功让这些人为他死心塌地地卖命。

在李鹏看来,曹操的这一招很高明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既然胜利了,就没有必要深化矛盾,该退让的时候不妨让一步,团结所有能团结到的力量,以宽容大度赢得人心。

毛主席听了李鹏的分析,连连点头。他笑着感叹:“这个娃娃真了不起!”

说完,他又嘱咐陈云:“要好好培养,将来一定是个人才。”

得到毛主席的夸奖,李鹏有点不好意思。其实,这个道理不全是他想出来的,是一些老同志讨论《三国演义》时,他蹲在一边旁听而受到的启发。

不过,不管怎么说,毛主席的夸赞之语都给了李鹏很大的动力。这份来自伟人的支持和肯定,化作了李鹏面对疾风骤雨时的无限勇气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鹏踏着革命前辈的步伐,聆听着革命前辈的教诲,在时代的风浪中奋勇前行,始终走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。

大生产运动时期,他就算生了病,也要拖着病体搞生产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李鹏自愿去基层工作,在电力系统奋斗多年,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,是电力系统最杰出的领导人。

1993年,李鹏担任国务院总理,成为中央的核心人物。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主张,让国民经济又踏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金麟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雨便化龙。毛主席说过的话,得到了印证。

有趣的是,李鹏说的“团结干部”,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讲过。

党的八大会议上,毛主席指出,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这里的力量,就包含了犯错的人。

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了,要克服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,同时团结那些跟自己意见分歧的人,帮助那些有缺点的人和犯过错误的人,使全党更加团结。

这番话,和李鹏之前说过的别无两样。或许,这就是毛主席和李鹏之间的默契吧。若是毛主席知道他看好的小伙子成为了国务院总理,估计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傲世皇朝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